服務熱線
13162862074
021-57525860
“已著手試劑盒產業化生產,預計10月中旬開始在我院防癌體檢中心臨床使用,重點檢測對象是肝癌高危人群?!?/p>
資本、企業、科研界“垂涎”已久的液體活檢,在肝癌早期診斷上小試牛刀。
10月10日,國際學術頂尖雜志《自然材料》發表了肝癌早期診斷及療效、預后預測的新方法——通過檢測少量血液中循環腫瘤DNA(又稱ctDNA)特定位點的甲基化水平,將肝癌的漏診率降低一半以上,幫助醫生發現更多早期肝癌患者。
這一技術屬于液體活檢,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瑞華,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張康共同帶領的中美科學家團隊歷時5年完成。
徐瑞華表示:“我們已經著手肝癌甲基化試劑盒的產業化生產,預計10月中旬開始在我院防癌體檢中心臨床使用。重點檢測對象是肝癌高危人群,如既往有肝炎肝硬化病史、肝癌家族史、罹患肝癌接受了手術等治療的人群,進一步推廣到常規防癌體檢人群?!?/p>
除了肝癌,液體活檢在過去數年里吸引了大大小小的資本、企業關注。各家企業或從海外引入技術,或自主研發,涉及的癌癥種類繁多,發布的平臺各式各樣,已出現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但尚未形成明顯的市場格局。
同時,作為新生事物,國內外獲批的液體活檢產品寥寥無幾,在全球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產業整體處于科研探索、驗證階段。更關鍵的是,它隨時可能被叫停,就像三年前基因檢測臨床應用突然被叫停一樣。
早期發現新方法
“腫瘤液體活檢技術將迎來一個全新時代。”《自然材料》的審稿專家如此總結此次科研成果。
裕策生物CEO高志博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液體活檢的主要商業應用在產前醫學領域。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液體活檢在腫瘤早篩、靶向用藥指導和復發監控等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甚至針對腫瘤免疫治療的ctDNA-TMB檢測也逐步興起?!?/p>
液體活檢是體外診斷的一個分支。按照檢測樣本不同,腫瘤分子診斷分為傳統的組織活檢和新型的液體活檢。
相比之下,組織活檢需要通過手術或者穿刺,獲取腫瘤最有代表性部位的組織作為檢測樣本,這種獲取組織樣本的方法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而且有些患者的病情并不適合組織活檢,因為有些腫瘤在受到手術擾動后,存在加速轉移風險。該技術取樣不易,也導致不能多次取樣進行動態檢測。
液體活檢的出現讓患者看到了曙光。其通過血液或尿液等對癌癥做出診斷,優勢在于能通過非侵入性取樣,降低活檢危害,甚至能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目前液體活檢的主要檢測物包括血液中游離的循環腫瘤細胞(CTCs),ctDNA碎片,循環RNA和外泌體。
其中,腫瘤細胞凋亡、壞死后釋放到血液中的游離DNA片段稱為ctDNA。由于其攜帶與原發腫瘤一致的甲基化改變,理論上可以利用ctDNA的甲基化譜對腫瘤進行診斷。
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微,每毫升血液中僅有約20ng,相當于一滴水的一億分之一,并且混雜在大量正常游離DNA中。如何在這么微量的ctDNA中檢測單個堿基的甲基化水平,一直是困擾科研界的難題。
徐瑞華總結了科研取得突破的關鍵性實驗技術:從少量外周血中穩定提取微量ctDNA的手段,提高甲基化檢測必需的重亞硫酸鹽的轉化效率,甲基化探針設計使得高通量擴增和測序成為可能等。
另外,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具有豐富的肝癌病例來源。張康表示:“這個項目對1983例臨床樣本進行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臨床樣本量用于肝癌甲基化模型的研究?!?/p>
該研發成果應用于臨床后,或許能降低肝癌早期診斷的誤診、漏診率。
據了解,傳統的AFP(甲胎蛋白檢測)早期診斷肝癌的敏感性在60%左右,這意味著單純依靠AFP檢測只能發現60%左右真正的肝癌患者,漏診率為40%;此外,AFP對肝癌的診斷特異性在80%左右,這意味著有20%左右的非肝癌患者會由于其他原因,如妊娠、慢性肝炎肝硬化、胚胎源性腫瘤、轉移性肝癌等引起AFP升高,即對肝癌的誤診率為20%。
“甲基化標志物對肝癌的診斷敏感性為84.9%, 特異性為93.1%,這意味著漏診率降至15%左右,誤診率更是降至7%左右,”徐瑞華指出,“我們的甲基化診斷模型還與患者的腫瘤負荷、治療反應和復發密切相關,有利于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p>
在此次研究基礎上,徐瑞華和張康所在的團隊已開始收集臨床上接受靶向治療的肝癌患者標本,希望通過統計學分析發現具有療效預測價值的甲基化位點,預測患者對靶向藥物的療效。同時,繼續研究ctDNA甲基化標志物在結直腸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其他常見腫瘤中的應用。
大規模應用仍需時日
雖然研發取得突破,但“準生證”還在路上。
徐瑞華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該肝癌甲基化試劑盒已經獲得3個國家醫療器械備案證,另外一個正在申報中。其團隊的研究合作方也在廣州科學城建立了符合GMP標準的試劑盒生產車間,并完成了中試生產,預計今年12月大規模生產,屆時年供應試劑盒100萬人份。
產品剛剛取得科研突破、走在申報的路上、還需要積累大量的臨床應用數據,這是液體活檢從業者的常態。
四年前,液體活檢伴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突飛猛進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國外有Guardant Health、Foundation Medicine、Pathway Genomics、Grail投身其中,中國有華大基因、吉因加、泛生子、燃石、海普洛斯等公司紛紛涉足。2015年,液體活檢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十大突破技術”。
高志博坦言:“液體活檢在不同方向上的成熟度不同,靶向用藥指導較為成熟,也是基因檢測公司爭奪的熱點。在資本的大力推動下,眾多公司迅速推廣檢測產品搶占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企業獲得臨床監管許可證之后,競爭優勢會更加明顯?!?/p>
參與者眾多,但正式獲批的產品只有6個,包括FDA批準的三款液態活檢相關的產品:楊森診斷公司的CellSearch、Epigenomics公司的EpiproColon技術和羅氏的cobas EGFR突變檢測試劑盒v2;CFDA批準的三款:楊森診斷公司的CellSearch,格諾思博公司的葉酸受體陽性CTC檢測試劑盒、友芝友公司的循環腫瘤細胞快速染色液。
“液體活檢技術本身面臨一些困難,實現產業化之前先要解決基礎研究和技術上的一些問題,像是假陽性率、ctDNA的來源鑒別、不同方法檢測結果一致性、如何確定擁有臨床意義的‘閾值問題’等。另外,檢測標準和監管也是很大挑戰?!备咧静┱f。
高特佳投資集團執行合伙人王海蛟則認為:“產業化難題主要是產品本身的標準和臨床對產品的認可,是否可以進入臨床路徑和指南中。臨床應用現在處于各個醫療機構的個性化應用階段,沒有形成共識。”
另外,產業鏈上游也面臨技術壁壘。液體活檢產業鏈分為上游的捕獲、基因擴增、試劑以及儀器市場,中游是檢測服務市場,下游數據市場。根據動脈網統計,目前國內涉足上游捕獲市場的企業有13家,基因擴增相關企業6家,中游環節布局企業37家。
高志博告訴記者:“相比上游市場被國內外巨頭企業壟斷之外,中下游應用是個新興市場,細分方向也很多。除特有的技術和數據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終端服務?!?/p>
即便是攻克了技術關卡獲批,臨床應用的挑戰也不小。根據2015年中國衛計委批準的第一批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試點單位,國內有臨床應用資質的企業只有五家,其余皆為公立醫院。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技師雷秀霞指出,液體活檢的應用不僅面臨技術考驗,價格也是一大影響因素。“很多項目因為成本原因無法開展,而且富集技術還需要臨床研究積累,納米技術、腫瘤細胞標記技術也還不完善。”
即便如此,廣闊的市場想象空間還是讓資本、企業趨之若鶩,投資額也屢刷新高。證券公司Piper Jaffray測算,預計2026年液體活檢市場容量將達到326億美元,其中癌癥領域286億美元,未來10年的復合增長率約保持在21.7%。
“行業還處于初創、早期階段,沒有明顯的行業龍頭。因為是熱點,現在標的估值很高?!蓖鹾r哉f。